产品中心PRODUCTS

业界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介绍 > 复方樟脑乳膏 > 业界新闻

  • 钻心之痒如何解 ?——专家解读秋冬季节荨麻疹皮肤病的科学治疗

  • 钻心之痒如何解 ?——专家解读秋冬季节荨麻疹皮肤病的科学治疗

       
     

     

    钻心之痒如何解

    / 医药经济报

     

    秋往冬来,风冷霜重,不少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开始发生荨麻疹。此病一发,皮肤上风团此起彼伏,瘙痒难耐,常搔得皮破血流而不能止。由于顽固难愈,常令医生头痛。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教授 凌宏忠

    荨麻疹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凌宏忠教授指出,荨麻疹每天或几乎每天发作,持续6周以上者,可诊断为慢性荨麻疹。本病是由于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性的刺激因素作用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递质而引起。

    如何选择药物?

    临床上,慢性荨麻疹一般选用H1拮抗剂中某一类(如扑尔敏)进行治疗,如疗效不佳,再选H1受体拮抗剂中另一类(如苯海拉明)。单用盐酸羟嗪或赛替利嗪较单用其它H1拮抗剂效好。对单用其他抗组胺药无效者,可试用酮替芬、苯唑咪嗪治疗,或用两种不同类的H1拮抗剂联合治疗。“此疗法仍不能控制病情者,可选用H1拮抗剂加H2拮抗剂联合治疗,也可用盐酸多塞平或盐酸多塞平联合其它抗组胺药。每种方法疗效观察应3~5天以上。”

    凌宏忠说。

    关于H2拮抗剂,凌宏忠介绍,其与H1拮抗剂联合疗效好,单用H2拮抗剂无效。由于某些患者职业需要,联合用药可白天或工作时选用无嗜睡作用药物,晚间或休息时选用有嗜睡作用药物。当抗组胺药不能充分控制病情且症状较重者,可加用小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病情控制后,应逐渐减量维持,缓慢停药。递减至停药的过程应在1~3月。辅助药物如组胺球蛋白、抑肽酶、维生素等对治疗此病有帮助,如赛替利嗪、甲氰咪胍、双嘧达莫联合应用,从多种途径控制荨麻疹的发生。

    据文献报道,口服赛庚啶2mg、利血平0.125mg、肾上腺色腙片2.5mg,每日各3次,连续2周,有较好疗效。有研究认为硝苯吡啶(心痛定)可抑制炎症介质从肥大细胞释效,治疗顽固性慢性荨麻疹有效。另外,人胚胸腺组织块培养后移植术、口服活卡介苗、变应原脱敏等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也有一定的效果。

    如何调整药物剂量?

    目前,慢性荨麻疹的长期治疗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界限,凌宏忠建议,临床医生应根据个体化的原则,摸索到最佳控制剂量,逐步减量,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来决定治疗时间。

    关于减量,据介绍,在患者病情稳定控制后,一般会采用阶段式逐步减量的方法。具体措施是采用逐步增加间隔服药时间(比如隔两日或者隔3日)或者减少每日服药剂量(1/2或者1/3)。同样地,减量亦没有标准方法,建议基层医生让患者留心观察症状控制情况,根据患者反馈来找到最佳的减量方法。

    关于增量,增加剂量是个别病人的情况,而不应该是普遍情况。当单用抗组胺药物无效,或者联合使用抗组胺药物无效的情况下,考虑到医生自我保护,在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凌宏忠提到,除了阿司咪唑和特非拉丁有心脏毒性外,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组胺药物都有很好的安全性,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差别非常大,因此,增加剂量临床可行。

    关于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凌宏忠表示,目前有些患者有使用抗组胺药物1~2年的,安全性都非常好,鉴于目前的抗组胺药物上市时间都很长,没有明显的可见的副作用出现。有研究显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经抗组胺药治疗12个月,症状持续改善,同时安全性亦佳。

    凌宏忠补充,在两种以上的抗组胺药物搭配使用的时候,应该使用不同结构的抗组胺药物搭配使用,使能够更加全面的作用,而不是同种的结构的抗组胺药物搭配。

     

    相关链接<<<

    细寻病因,治疗功倍

    临床上,详细询问病史是发现刺激因素和可疑病因的最重要的方法,可据此实施措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基层医生可鼓励患者记日记(食物日记),这是找到刺激因素或可疑病因值得推荐的方法。当发现有可疑药物,应该避免使用(包括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或使用另一种药物代替。

    对物理性荨麻疹患者,通过减轻其物理刺激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例如对压力性荨麻疹进行减压);对与感染和/或炎症介质相关的慢性荨麻疹,如有关抗生素联合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相关性荨麻疹有较好的疗效。

    对寄生虫病和癌症或者食物和药物不耐受引起的荨麻疹,灭虫、去除肿瘤病灶、避免食用或服用可疑食物或药物也起到治疗作用或者至少对患者是有帮助的。此外,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要尽可能避免特异的食物过敏原。应注意到有一些天然食物成份或某些食品添加剂可以引起非变态反应性荨麻疹(假过敏反应)。

     

    杏林小站   

    冬季瘙痒,是否寒冷性荨麻疹?

    冬季高发的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特殊类型,是人体暴露在冷环境中引起的过敏反应,常在浸入冷水或接触寒冷物质的部位发生水肿和风团,多见于面部、手部,也可累及其他部位,患者自觉瘙痒,有的还有头痛、皮肤潮红、低血压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此外,还有一种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常发生于婴儿期,最早可见于出生后1周内。患者在接触寒冷半小时~4小时发生皮疹,不痒,皮疹为红斑和风团,伴有发热、怕冷、关节痛、头痛等全身症状。

    由于冬季接触寒冷物体的机会多,故本病临床易见,基层医生应注意判断。

    寒冷性荨麻疹可以分为获得性和家族性两大类。而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组胺是最重要的炎症因子,但前列腺素,激肽等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自发性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血中有组胺释放因子。

    本病患者风团或正常皮肤在寒冷刺激后可诱发风团。继发性寒冷性荨麻疹与一些疾病关系密切,如冷球蛋白血症、冷纤维蛋白原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HIV、梅毒、结缔组织病、骨髓恶性肿瘤等,治疗时应注意监测。(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