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基药企业最焦灼 |
|
为探讨目前药品价格形成的过程,还原药品价格现状,为今后药价管理方式方法的优化提供参考,《医药经济报》从10月初开始对药品价格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此次问卷围绕药品价格现状以及今后管理思路的优化等内容共设置了14个问题,问卷设计以普药和非普药企业产品的销售、利润、招投标、对药价的理解与期待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为核心内容。 具体调查以网上和网下两种形式展开。其中,网下是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定向问卷,发出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网上共有365家企业参与调查。接受调查的企业中,50%左右的受访企业为普药生产企业,其余为非普药生产企业。 本报对所有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得出的结果是,网下定向问卷与网上问卷结果相类。 《医药经济报》对药品价格现状的最新调查显示,基本药物毛利率普遍偏低,成本上涨压力较大,招投标遭遇价格比拼惨烈,政策性降价空间已经很小,企业对基本药物制度市场的预期愈加谨慎;专科药虽然毛利明显较高,但营销费用远大于普药。 基药利润低降价空间小 核心产品的销售及利润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支柱。在本次调研中,核心产品毛利率低于10%的受访企业接近四成,毛利率在15%以下的企业超过60%;有超过30%的受访企业表示毛利率超过20%。按照企业类型分类,毛利率低于15%的企业几乎为普药生产企业,而选择高于25%的则全部是专科药生产企业。 按行业水平扣除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基本药物再进行政策性降价的空间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大部分生产企业可能出现经营困难。而同比全国医药工业的运行情况,根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统计,2010年1~8月,全国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为10.35%。这意味着,普药生产企业的毛利率甚至无法达到全国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的水平。 企业自我评价的结果也与此一致。根据本次报社的调研结果,外资企业、国内以新药研发或者主攻高端医院的专利药企业以及大普药生产企业都给出了相对一致的答案——基本药物降价空间不大。调研统计显示,接近70%的企业认为,基本药物降价空间不足10%,其中高达45%的企业认为基本药物根本没有降价空间。 而日前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对头孢曲松等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进行下调,被业内喻为将“降价”举向外企原研药的第一刀。已经有不少企业提出了“原研药单独定价被降了,国产药还会远吗?”的担忧。毕竟,2010年上半年业内都在传言,基药降价幅度将达到30%以上。 另外,基本药物作为国家未来实现全民医疗保健的最基本工具,产品的质量首先要得到保证。但是,企业作为承担产品生产责任的主体,保证产品供应和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所需要的合理运作空间,同样需要通过产品最终的销售价格来体现。 本次调研中,认为普药的合理毛利率应在5%~10%的受访企业约有30%,认为应该在5%以下的企业不到14%,认为应该在10%~25%之间的企业超过40%。 事实上,制药企业尤其是仿制药(普药)生产企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成本和销售的管理,销售管理主要是要提高或者保证产品的价格体系以及各地的招标中标率,而成本管理则主要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集约化采购等。 此前在记者的调研,很多企业向本报反映,CPI的上涨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价格上扬,包括药品制造当中的原辅材料以及能源等。同时,国家对制药企业的管理和要求的日益严格,例如电子监管码等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的政策,对企业的药品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必然对药企的成本控制带来困扰。 为此,本次调研也设计从企业成本方面的变化来反应企业所面临的压力。调研显示,认为近一年来企业生产总成本上涨超过10%的企业超过六成,其中认为上涨超过20%的接近两成。 招标非普药比普药潇洒 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出厂价和零售价之外,对企业影响最大、也是可控性最小的则是药品中标价格。在目前的药品价格形成体系中,药品中标价格才是真正决定企业销售盈利甚至命运发展的关键环节。 为此,本次问卷亦希望从这方面反映药品价格的现状。就公司的药品招投标中是否遇到过中标价格低于企业利润最低要求的问题,有不到35%的企业认为极少数省份出现或者没有出现过;而超过65%的企业则认为,很多省份的药品招标中标价都低于企业最低利润需求,甚至有部分企业认为几乎所有省份都出现这种现象。 为何完全相反的答案,都会有人选择?分析定向访问的企业类型可以发现,两种选择都是合理的。选择前者的大多是具有独家品种的企业或者专科药生产企业,这部分产品的共性是市场竞争小、终端需求稳定,因此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性,制造商对采购主体具有相对平等的话语权,所以能够维持较为理想的中标价格。选择后者的则多为大普药生产企业。普药产品生产厂家众多,产品质量、成本、价格差异非常大,在现有各省的招标体制和理念下,价格优势是中标的最重要保证,因此,大普药的招投标价格比拼相当惨烈。记者此前多次调研也发现,部分省份部分产品的中标价格甚至已低于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 这一问卷结果也反映出,普药产品招投标价格竞争激烈程度远超专科药或者独家品种,而激烈竞争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化彻底、产品利润透明化和扁平化。 为了继续反映企业对药品投标价格的重视和心态,本次调研还就遇到中标价格低于最低利润需求时企业的应对方式进行问卷。结果显示,有25%的企业表示,在其他产品的利润能够维持,通过产品组合拳能够让企业在该省份的总体市场份额或总利润有一定保证的前提下,即使部分产品利润过低甚至无利,都愿意继续供货投标;有14%的企业则仅仅为了能够保证市场而继续投标和供货;超过50%的企业则认为,为了公司生存利润的需要,会放弃投标,转做其他市场。 另外,还有约10%的企业对中标价过低而继续供货的产品表示担心,因为在现有生产能力水平下,一般企业都难以在价格如此低水平的条件下,兼顾保证药品质量和疗效。 企业因药品中标价格而作出放弃市场的选择,与此前大部分企业非常积极地应对基本药物生产供应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那么,在招投标的期待方面,中标价格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让企业较为满意?这是反映企业需求的另一方面。本次问卷结果显示,接近45%的受访企业认为,如果中标价格能够高于成本价格25%以上,则能够较好地保证产品医院市场的开发和维护;有接近20%的企业认为中标价不高于成本价的15%,就能够保证医院市场的开发和维护。 而对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非普药企业开发医院市场需要的费用占比远超普药产品,而且在非普药产品的单品种价格一般高于普药品种的情况下,非普药产品的营销费用总额更是普药产品无法比拟的。 |